一个妈妈的悔悟:父母再生气,这6句话也绝不能对孩子说!_焦点播报

新东方家庭教育   2023-06-19 14:22:16

一个妈妈的悔悟:父母再生气,这6句话也绝不能对孩子说!

作者:主创团·枫子

这段时间,我每天都过得水深火热。


【资料图】

因为我那懂事又听话的15岁儿子,不仅突然开始当我的面抽烟,玩游戏,刷视频,还赖在家拒绝上学。

事情的起因,仅仅是因为过年期间,一位亲戚夸他学习好,还很自律,连过年都在看书。

我当时出于客气,就应了句:“哪里呀,他是笨鸟,笨鸟他还不努力的话,那不是垫底了……”

我还没说完,儿子就啪的一下扔下书本,径直走进了房间,还把门关得砰砰响。

我脸上挂不住,便骂了他几句:“书都不知道读哪里去了,一点礼貌都没有,我看你还是别学了。”

那天之后,儿子专门和我对着干,什么事惹我生气,他就做什么事。

我崩溃又无奈,翻阅了大量书籍和教育视频,想知道问题出在了哪?

教育专家高特曼博士研究的三种对话类型,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和启发:

父母不好好说话,孩子是会“报复”父母的,就是怎么做让父母最生气、最心痛,就怎么做。

而一个孩子会走向“报复”的路,一定是先被伤了无数次,内心早已伤痕累累。

现在仔细想来,之前那些我无心说出的话,对儿子来说,真的每一句都是伤人的刀子。

明明可以讲道理,说出来的却是威胁:

“再闹我就不要你了!”

那一年,儿子3岁,正是调皮捣乱的年纪。

我一个人在家带他,不仅要忙工作,还要忙家务。

但他却吵闹不止,一下子玩水,把衣服弄湿,一下子又撕纸巾,弄得满地都是垃圾。

我想让他安静一会儿,便吼他、骂他,但他似乎更兴奋了,转头就冲进厨房,把一小袋面粉都倒了出来,还抹得脸上、衣服上、地板上到处都是。

那一刻,我气急了,努力压着怒火,想跟孩子好好说一番,但脱口而出的话却是:“你再闹一下,我就不要你了,直接把你扔出去!”

儿子惊恐万分,终于乖乖待在原地,不敢再闹腾。

后面看我气消了不少后,儿子竟主动道歉,讨好似的爬到我身上,对着我的脸亲了一口。

从那之后,我就像掌握了一门育儿秘诀,每当儿子捣乱不听话,我就会威胁他:再闹我就不要你了。

现在想来,这句话虽然好用,但杀伤力也很大。

以爱为要挟,毁掉的是孩子一生的安全感。

明明可以温和陈述,却总是反问:

“为什么就欺负你?”

那一年,儿子5岁,在上幼儿园。

有一段时间,他总是闹着不愿上学,我问了才知道,班上有个小朋友总喜欢欺负他。

有时是揪他的帽子,有时是扯他的头发,有时是在他的作业本上乱画,儿子气急了,两个人还会打一架。

为此,我和老师沟通过,也和那位家长联系过,那位小朋友总算不再惹他。

但没多久,他又和我告状,说有别的小朋友推了他一下。

我明明可以耐心地去了解,温和地说话,但我却一脸不耐烦地反问:

“为什么就欺负你不欺负别人?”

“你能不能不要总给我添乱?”

“你自己就不会想办法解决吗?”

那一天之后,儿子再也没有跟我告状过,但也很少再跟我说起学校的事。

现在我才知道,父母反问句的提出,虽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孩子,但表达的却是质疑和否定。

孩子接受到的只有被鄙视和否认的感觉。

因为父母的每一句反问,其实都是在嘲讽,潜台词是:“你很差劲。”

明明可以肯定,却总是在比较:

“别人比你厉害多了”

那一年,儿子8岁,上三年级。

有一天,他一放学就冲到我房间,拿出卷子兴奋地对我说:“妈妈,我考了满分,厉害吧。”

我真的很高兴,儿子这段时间的努力我是看在眼里的,他每天回来就自觉写作业、读书、复习,最后才看一会儿电视。

但我心里怕孩子骄傲,所以话一出口就变了味:

“你别得意,只一次满分你就知足啦,你小玲姐每次都拿第一,门门拿满分,你要向她学习。”

那一瞬,儿子脸上的光亮暗淡了下去。

平日里,我也总是把“你看××多优秀,你看××多懂事”等类似的话挂在嘴上,本意也都只是想让儿子向他们学习。

那时的我并不懂,孩子不会懂父母的良苦用心,他接收到的只有语言上的字面意思,听到的也只有比较和否定。

得不到父母肯定的孩子,自信只会一点一点被摧毁,把自卑活成生命的底色。

明明可以鼓励,却总是在否定:

“你干什么都不行!”

那一年,儿子10岁,上五年级。

儿子又一次考砸了,当班主任在群里把期中考试的成绩发出来的时候,我气得差一点想把手机砸了。

平均分78分,他考了85分,全班42个人,他排28!

所以当儿子拿着试卷,支支吾吾开不了口时,我没有给他好脸色,一开口就是挖苦:

“能考这么点分,你可真是个人才。”

“下次再考成这样,你就不用去学校了,直接扫马路去!”

我想刺激儿子,让他知耻而后勇,发愤图强。

其实,用激将的方法确实可以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充满斗志,因为孩子是想证明自己是可以的。

但缺乏了鼓励的孩子,动力总是不足的,最终还是会败给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否定,因为他永远达不到父母的期望。

想证明自己又证明不了,孩子就很可能会自暴自弃。

明明可以信任,却总是用怀疑的语气:

“你还嘴硬不承认?”

那一年,儿子12岁,上初一。

也就是这一年,我第一次被请家长。

办公室里,儿子昂着头,梗着脖子,大声反驳老师:“我没有!”

原来,儿子上课的时候和旁边的女同学传纸条,而且不是一次两次了,所以老师怀疑他们早恋。

“都有同学和我告状了,你还不承认?那你把纸条交出来看看?”

老师说的有情节有道理,再加上我最近总看见儿子对着手机笑,问他也什么都不说,房间的抽屉也上了锁。

所以,我也毫不犹豫地站队老师,对着儿子怒斥:

“你还嘴硬不承认,老师还能冤枉了你不成?老师都是为了你好,快点跟老师保证不早恋。”

儿子一脸不可置信地望着我,眼里满是心碎和失望。

恍惚一下,我感觉自己可能冤枉儿子了。

后来事实证明,儿子和女同学传纸条,确实不是早恋,只是单纯地觉得无聊,把纸条当成聊天室。

虽然儿子的冤屈被洗清了,但我也彻底失去了儿子的信任。

确实,明明自己最信赖的人,却对自己半点信任都没有,这样的怀疑,就是伤孩子最深的利器。

明明是关心,表达出来的却是责备:

“你眼睛长脑门上了吗?”

这一年,儿子14岁,上初三。

那时儿子开始寄宿,只有周末才能回来,很多时候,我不问他,他就什么事都不和我说。

有一次,他在寝室摔了一跤,挺严重的,却没有跟任何人说。

直到晚上他痛得受不了,老师把他送进医院,才通知了我。

看着儿子肿得像馒头的胳膊,我心疼又伤心,为什么都不说一声呢?

儿子却反问道:“跟你说有什么用?你每次就会骂我?让我更难受!”

那时候的我,还觉得他不可理喻。

现在我才明白过来,一直以来,我总是把关心的话,用责备的方式表达出来:

儿子摔跤,我说:“你眼睛长脑门上了吗?”

儿子感冒了,我说:“现在难受了吧,叫你不穿衣服。”

儿子回家晚了,我说:“你还知道回来呀,死外面算了!”

虽然没有面目狰狞,想来也好不到哪去,软刀子也是刀子,划在孩子身上,也疼。

责备式关心,说出口的瞬间,就只剩下刺心的责备。

卢森堡在《非暴力沟通》一书中说:“我们大多数的人使用的语言,都倾向于评判、比较、命令、嘲讽和指责,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。”

确实如此,许多父母,用日复一日的语言暴力,一点一点把他们身上的斗志消磨掉,自尊打击掉,希望摧毁掉。

家庭中太多的矛盾、亲子问题,都源于父母“不会好好说话”。

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,我想我一定不会再犯这些错误,而是像下面这首诗写的那样去做:

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,

我会多去画手指画,而少用手指指指点点。

我会少纠错,多和孩子沟通。

我会少盯着手表,多用眼睛去观察。

我不会在意成绩本身,而在意给予多关心。

我会多去拥抱,少横加干涉。

我会不那么强势,多给予肯定。

我会优先建立自尊,然后才考虑居所。

我会更少地灌输对权利的热爱,

而会强调爱的力量。

但我知道,已经没有如果。

所以,改变,从当下开始!

愿父母们都能做一个好好说话的父母,给孩子一个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。